尚无内容。
  • English
  • |
  • 联系我们
  • |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在运行)
    学院新闻及公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院新闻及公告>>正文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国西南地区 MIS3 以来地形与沉积环境对植被重建的潜在影响
    网站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13日 15:25 点击数:

    近日,我院教职工乐远福博士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院二区 Top,2025 年影响因子 3.2)发表题为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otentially influenced the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since the MIS3”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贵州西部娘娘山湿地泥炭岩芯为载体,建立了中国黔西地区MIS3晚期和早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化序列,通过与临近的草海记录对比,探讨了地形特征与沉积环境对西南地区古植被重建的影响作用,为全球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印度夏季风(ISM影响的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高山峡谷与喀斯特地貌格局,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与重要冰川避难所,是揭示古植被—气候互动机制的理想区域。然而,该区域植被重建研究仍存在不确定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受地形特征和沉积环境影响的孢粉来源等相关问题。本研究选取云贵高原黔西娘娘山湿地(26°34′40″–26°36′38″N、104°45′29″–104°48′45″E,海拔 2050 米)为研究对象,其独特的湿地沉积环境可捕获局地植被信号,为修正传统记录偏差提供了较为理想载体

    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期以来研究点周围植被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MIS3晚期以落叶栎、桦木科为主,早全新世/青冈主导群落,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通过对比娘娘山湿地(局地花粉来源)与临近的草海湖泊(广域花粉来源)的记录发现,西南传统湖泊记录可能高估了常绿硬叶栎林(ESQF的扩张范围,实际LGM时期ESQF可能仅垂直下移500-800米。在驱动机制方面,本研究在传统影响因素之外,强调了AMOC对西南植被演替的影响作用。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902184、42366002和4170218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1501)的资助浙江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潇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我院乐远福博士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文章信息如下:Zhang, X., Yue, Y.*, Zhang, Z., He, L., Yuan, X., Yu, X., Wan, Q., Chen, C., Tang, Y., Zheng, Z., Huang, K., 2025. Th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potentially influenced the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since the MIS3.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69, 109636, doi: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5.109636.


    论文首页


    文字作者:乐远福

    图片来源论文首页

    编辑:周剑

    一审一校:周剑

    二审二校:刘旗扬

    三审三校:徐向荣

    上一条: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颜色差异增强聚苯乙烯微塑料对珊瑚共生虫黄藻(Cladocopium goreaui)的毒性效应 下一条:2025年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涠洲岛珊瑚馆9月工作简报

    关闭


  • 网站地图
  • |
  • 下载中心
  • |
  • 科研成果
  • |
  • 新闻动态
  • |
  • 通知公告
  • |
  • 关于我们

  • Copyright @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