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海洋生物与生态教研室陈飚博士等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旗下权威期刊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中国科学院二区Top)上发表了题为“The microbiome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 of endosymbiotic Symbiodiniaceae and fungi are associated with thermal bleaching susceptibility of coral holobionts”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球变暖导致大规模珊瑚热白化事件频发,但是造礁珊瑚的热白化率却显示出显著的种间差异。基于珊瑚共生功能体的属性,珊瑚的热白化敏感性不仅取决于珊瑚宿主,还与共附生微生物存在紧密的关联。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单一组分的微生物对珊瑚耐热性的影响,且真菌作为珊瑚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匮乏,致使研究人员无法系统揭示微生物组对珊瑚热白化敏感性差异的塑造作用。本研究以南海黄岩岛的18种珊瑚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极端高温事件所统计的南海15-20°N珊瑚的热白化率作为热白化敏感性量化指标,结合微生物组学对珊瑚共生虫黄藻与真菌群落动态、功能特征及交互作用进行解析,所获结果如下:(1)耐热性虫黄藻C3u亚系群与Durusidnium在黄岩岛的18种珊瑚体内占据主导,其与终年高温的南沙群岛珊瑚虫黄藻群落组成相似,指示黄岩岛珊瑚可通过与高丰度的耐热型虫黄藻建立稳定共生关系的方式提升热适应能力。(2)黄岩岛的18种珊瑚的不存在核心真菌微生物组,且真菌丰富度与动植物病原菌丰度与珊瑚白化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珊瑚真菌群落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其多样性与动植物病原体丰度的增加会削弱珊瑚的热白化抗性。(3)珊瑚真菌群落中的Didymellaceae(亚隔孢壳科)、Chaetomiaceae(毛科壳),Schizophyllum(裂褶菌属)及Colletorichum(炭疽菌属)是可识别的热白化敏感性真菌标志物,其能够指示高水平与中等水平的热白化敏感性。(4)黄岩岛18种珊瑚体内均存在复杂的虫黄藻—真菌交互作用网络,而具有较低热白化敏感性的珊瑚物种通常具备较低的网络复杂度与较高的中介中心性,指示了耐热珊瑚具备受限的真菌寄生活动和更强微生物互作网络恢复力。
该研究首次构建了珊瑚共生虫黄藻与真菌的分子生态网络,拓展了学界对于虫黄藻—真菌群落动态及交互作用对珊瑚热白化敏感性的生态影响,并为揭示造礁珊瑚响应、适应全球变暖的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此最新研究成果获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新闻访谈与报道,并于2024年3月6日发布于ASM News网站,链接:https://asm.org/Press-Releases/2024/February/Microbes-Impact-Coral-Bleaching-Susceptibility-in
(文/陈飚 论文/图 周剑/编辑 余克服/审核)
论文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