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大洋钻探巡回学术讲座”在我院举行。中国大洋钻探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拓守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王风平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等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专家学者们分别为师生们带来有关中国大洋发现计划的介绍、大洋钻探在深部生命和岩石圈演化领域的成就及进展。我院林武辉副教授主持讲座,余克服院长出席并交流指导。
拓守廷主任的报告综述了大洋钻探的背景及该项目的最新国际动态。报告从大洋钻探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成就开始,详细介绍了IODP的国际动向和未来发展。拓守廷主任介绍了中国参与大洋钻探项目以来,在科学研究、装备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并完全具备牵头发起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能力。报告还介绍了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并发起2024年后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并自主组织航次、在国内建设并运行国际大洋钻探岩芯实验室。以此希望更多青年科学家和学生积极参与大洋钻探相关研究,为实现中国大洋钻探的宏伟蓝图共同奋斗。
王风平教授的学术报告从关于深部生物圈基本概念与背景的问题入手,引出深部生物圈研究回顾与展望的科学问题。她首先讲述了1977年美国深潜器“阿尔文”号发现深海热液区的故事,为大家揭开深部生命的神秘面纱。随后,从技术发展角度阐述了大洋钻探对推动深部生命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取得的重大进展:证实存在以硫化氢为主要能源支撑的黑暗生物圈,确定沉积物中生物圈规模,发现洋壳生物圈,确定深部微生物具有活性,发现深部微生物参与重要元素循环等。报告尾声,王风平教授表达了当前中国大洋钻探平台建设和科学计划取得的显著进展振奋的心情,希望中国大洋钻探平台早日建成,并呼吁更多“海鲜”能够学成加入,共筑中国大洋钻探的未来!妙趣横生的报告让现场气氛活跃热烈,同学们意犹未尽。
最后,张国良研究员以“大洋钻探历史与岩石圈成因及地幔组成演化”为题,从为什么要海底钻探、大洋钻探历史成就和未来目标等,介绍其相关科研进展、分享科研故事。张国良研究员以研究洋壳火山岩组成对认识地球深部的重要性角度,阐述了进行大洋钻探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国际大洋钻探不同阶段的历史成就以及未来目标。张国良研究员以自己参加过的IODP 329和349航次为例,分享了大洋钻探在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洋壳蚀变,以及中国南海形成原因方面的进展。他指出,一直以来中国南海被认为是大陆岩石圈裂解形成的扩张性海盆。IODP 349航次获取了中国南海扩张期独特的洋壳样本,对于揭示中国南海成因,海底基岩性质,南海扩张期岩浆过程和地幔组成本质提供新见解。张国良研究员的报告深化了同学们对大洋钻探事业的认知。
讲座后的交流环节,师生们对讲座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提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纷纷表示,神秘的大洋以宽广的胸怀拥抱科学家们去研究、去发觉其未知的秘密;以此立志要夯实理论基础,为投身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事业时刻准备着。
讲座交流前, IODP的专家学者一行还考察了广西大学海洋科教馆、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与我院师生就海洋学院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季伟研究员、海洋学院院长助理王瑞等参加讲座并陪同考察交流。(李阳阳、何小方、周剑/文 周剑/图 王瑞、林武辉/编辑 余克服/审核)
“大洋钻探巡回学术讲座”在我院举行
拓守廷主任对大洋钻探进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介绍
王风平教授的报告介绍了深部生物圈的进展与成就
张国良研究员分享岩石圈成因相关研究进展、分享IODP航次故事
师生们热烈的提问交流
讲座结束大合照
IODP的专家学者一行考察广西大学海洋科教馆、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