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九三学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王英辉:帼国栉风沐雨求索 科学护卫岩净海蓝
【个人简介】王英辉,女,汉族,九三学社广西大学基层委社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常务副院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理事、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科技“十二五”规划编制专家、广西高校“环境生物控制”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广西食品安全标准审查专家、广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统一战线百名专家服务团成员、广西统一战线中青年民主党派代表人士。
倾心八桂,执着探索岩溶环保
谈起王英辉,给人印象最深就是她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在桂林上大学时,来自辽宁的王英辉爱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深深被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所吸引。她注意到桂林喀斯特土壤为典型的石灰土,富含钙质,赋予了独特的先天景色资源,虽堆砌出岩溶奇洞自然风光,但也具有双层水文地质结构导致的环境脆弱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以通过落水洞直接排入到地下水体中,岩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令人堪忧。
爱上桂林爱上广西的王英辉,选择了岩溶地下水污染机制与防治研究作为自己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的选题。自此她便与岩溶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岩溶研究情结影响到她一生的科研。为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她带领研究团队冒着危险,多次深入桂林不同类型的岩溶洞穴进行大气和土壤的勘测、布点、采样,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样品,然后通过模型模拟,进行了污染物土气交换过程的计算,揭示了岩溶洞穴环境中污染物累积与迁移的规律,创造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亮点。她的科研成果为促成联合国在我国桂林设立世界岩溶中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提升我国乃至国际上岩溶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层次做出重要贡献。
始于兴趣,成于坚持。她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中国西南岩溶环境有机污染研究”,汇聚了近十年对西南岩溶区有机污染开展的点面结合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我国西南岩溶大区域尺度有机污染分布特征、建立岩溶洞穴有机污染物传输动力学模型、揭示了岩溶洞穴和天坑存在的有机物陷阱效应和色层效应、定量评估了岩溶水体有机污染对不同人群(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该项研究填补了国际岩溶环境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被写进了我国岩溶生态地区化学调查规范,并列入国际岩溶中心培训内容,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2020年荣获了广西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岩溶研究情结,就是她对岩溶环保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岩溶环境研究论文34篇,其中包括国外期刊14篇,并出版了专著两部。
科研报国,专注致力生态碧蓝
21世纪我国更加重视“以海兴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开发保护成为发展经济的热点。为探索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链,支撑引领向海经济健康发展,王英辉及其团队聚焦广西向海经济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和瓶颈问题,围绕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创新链,包括海洋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控和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北部湾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海陆相连的区域,是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生态环境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后一片“净海”,其海域生境状况关系到南海和东盟国家海域生态安全。但国际上对于北部湾环境生态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非常匮乏。为了填补这一科研空白,王英辉带领其团队重点开展了北部湾海洋污染物的来源解析、环境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环境风险与生态健康评估、临海产业布局与规划等研究。
石油及其产品是当前海洋最主要的、量大面广的污染物,损害海洋生态环境,对海洋生物产生有害影响,严重时甚至会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工农业废水、废气、农药,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转移入海后,易导致形成赤潮,破坏海洋自然环境及生物栖息环境。为了揭示污染物在北部湾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污染机制与环境命运,保护这最后一片净海的碧蓝,王英辉克服晕船、水土不服等困难,登渔船、涉海水,与团队一起缜密分析污染物成分,对广西北部湾的污染源进行全面细致调查,对可能产生的重点污染物进行反复甄别遴选,掌握了北部湾典型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历史,他们发现多环芳烃浓度变化与北部湾经济发展历史阶段具有较好的协同性,同时运用先进的分子标志物等新技术开展污染物源解析与过程追踪研究,尤其注重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海洋和大气污染传输,研发跨国、跨海等跨界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仲裁技术与协调综合方案。在开展北部湾环境演变机制与调控的研究过程中,王英辉负责主持了《基于环境基线的北部湾海岸带污染成因与演化趋势》、《北部湾经济区海陆环境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类型与污染物环境命运及模型建立》、《北部湾近海养殖污染防控技术在越南的推广示范》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西科技项目,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被越南水产研究所、广西海洋与环保部门、广西海洋研究院、广西科学院等单位采用,为北部湾经济开发规划布局与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有效禁止陆源污染超标排放、谋划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环保部门监管带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也为中国-东盟北部湾海洋污染控制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甘为人梯,桃李成蹊开创未来
2018年我国有涉海就业人员3684万人,但我国海洋教育专业设置不够全面,学科相对单一是普遍的问题,不利于海洋人才的培养。王英辉作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她非常注重海洋基础教育,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培养的人才充分满足科研、社会的需求,守正创新,精益求精。2012年她牵头组建了广西大学海洋研究中心,2014年作为筹建组成员筹建了广西大学海洋学院,使广西大学拥有了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并与区内外多家单位联合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国家二等奖和三等奖,努力培养造就出一批北部湾海洋化学、环境、生态、污染控制技术等不同方向的科技人才,如今她的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家、自治区、市县区环境监测部门及环保企业的中坚力量。作为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学术带头人之一,她先后培养了4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16年学院获批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获得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二级博士、硕士学科点;2017年获海洋科学一级硕士学科点;2018年获得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打造了一支可自主承担国家大型科研项目的综合学科队伍。
科研路漫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王英辉在环保教学科研一线耕耘二十余年,十分注重研究积累,她主持和承担科技部863重大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基金重大专项等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47篇,出版了《广西岩溶含水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广西北部湾海岸带环境演变过程与历史研究》等专著5部,获得“一种高位池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一种溢油处理设备”等授权专利9项。科研成果获得第十一届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西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风严谨,踏实教学,安静科研,王英辉在付出中感受快乐,在耕耘中收获成功,她先后荣获了“第九批自治区优秀专家”人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广西“巾帼标兵”、广西教育系统“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我热爱我的事业,我会在不断学习中求索,在探索创新中超越。”王英辉说,“为自己所爱的事业奉献,值。”(原文作者:庞建辉)